设计艺术学院赴桂调研聚焦AI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新发展

来源:视觉传达设计教研室 责编: 吴慧霞 作者: 陈莎 发布时间:2025-04-11 浏览量:276

为深入贯彻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—2035年)》精神,落实《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》,积极响应教育部高等教育改革要求,设计艺术学院于4月9日至11日,由院长李林平带队,副院长白建强、邓渠成,以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研室副主任陈莎、钟舒宜组成调研组,前往广西桂林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专题调研。此次调研采用“院校+企业”双线模式,聚焦AI赋能教育实践,洞察行业人才需求,全面探索数智化时代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。

4月9日下午,调研组首站抵达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。在该院党委书记周飞、副院长谢青等老师陪同下,调研组实地参观了该院数字采集与智能输出实验室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产品设计专业工作室等教学实践平台。随后的专题交流会上,双方围绕“人工智能背景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”“数智化转型驱动课程体系升级”“AI技术在实践类课程教学中的融合应用”等议题展开研讨,深入研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课程体系升级的实践路径。该院在人才培养、课程体系优化、工作室建设及AI赋能教学等方面的成功实践,为我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
4月10日上午,调研组前往桂林旅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。在院长韦剑华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梁晓宇的陪同下,调研组参观了工艺美术实验中心、陶艺实验室、广西旅游博物馆、工艺美术工作室、西南民族非遗创新基地及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等特色教学平台,现场观摩了“工作室”模式下学生的教学场景,重点调研“工作室+非遗创新”特色教学模式,深入了解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育人模式。随后,与该院副院长聂辉及骨干教师座谈。会上就“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”“强化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”“推进学科建设与校企合作”“探索人工智能融入课程教学”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、深层次的探讨,并就虚拟教研室联合建设和教学成果奖培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。该院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为我院拓宽人才培养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。

当日下午,调研组转赴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。在孙远志院长、副院长周屹、符晗等老师的陪同下参观了学院艺术馆,实地参观了该院在艺术教育领域的教学成果展示。随后,双方举行了专题座谈会,双方围绕“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策略”“课程群与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”“专业数智化转型与升级”“数智化教学方法创新改革”等前沿话题展开交流,并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两院的交流与合作。

4月11日上午,调研组赴广西观驰品牌策划有限公司开展调研,深入调研人工智能时代品牌设计行业的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。调研组在品牌策略总监兼新媒体事业部负责人李香、创意设计总监陈东的陪同下,参观了企业服务品牌的创新产品体系及包装设计案例库。随后座谈会上,企业负责人重点介绍了短视频、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渠道对品牌传播的关键作用,提出“复合型人才能力矩阵”需求,强调品牌战略思维、数据化运营能力和跨媒介创意表达等核心素养。这些行业新要求为学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
随后,调研组来到桂林正道广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,考察企业服务案例并开展交流。公司创始人刘亚东从行业视角,提出“设计+商业”双维能力培养建议,强调真实项目驱动教学的重要性,建议学院在教学中引入更多真实商业项目,帮助学生建立从创意到市场的完整思维链条,提升学生的商业敏感度和市场适应能力。本次交流为学院重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市场化视角,对推动设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具有重要意义。

本轮调研聚焦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重构、数智化课程体系的创新建设、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、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、产教融合机制的优化完善,以及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等六大核心领域,全面收集了三所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经验。

李林平院长表示,此次调研在人才培养理念更新、课程体系优化、实践教学改革、智能技术应用等方面收获颇丰。学院将秉持“道德为本,艺术求精”的办学理念,加速推进三大改革:一是重构“AI+设计”课程体系,强化智能技术应用能力;二是深化产教融合项目教学模式,打造“产学研创”一体化平台;三是完善跨校协同机制,共建虚拟教研室与教学资源库,全面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度。

设计艺术学院将以这次调研为契机,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,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,着力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,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,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强国建设的号召。